細菌莢膜染色技術的原理與方法及注意事項與應用場景!
小楊 / 2025-06-24 08:59:47
百歐博偉生物:細菌莢膜染色是一種特殊的微生物學染色技術,用于觀察細菌細胞外層的莢膜(由多糖或多肽組成的粘液層)。由于莢膜不易著色且親水性強,常規(guī)染色法(如革蘭氏染色)無法使其顯色,因此需采用負染色法(背景染色法) 來凸顯其透明結構。
一、染色原理
1、負染色原理:
使用深色染料(如印度墨汁、苯胺黑、臺盼藍)將背景染成深色。
莢膜本身不著色,在深色背景下呈現(xiàn)為菌體周圍的透明亮圈。
菌體則通過簡單染色(如結晶紫、沙黃)著色,形成對比。
2、莢膜特性:
莢膜由水溶性多糖組成,染料無法滲透或結合。
常規(guī)加熱固定會破壞莢膜結構,因此染色過程需避免加熱。
二、常用方法
1、印度墨汁法(濕墨水法)
步驟:
載玻片上加1滴印度墨汁。
將細菌培養(yǎng)物(或菌落)與墨汁混合均勻。
蓋上蓋玻片,輕壓使混合液成薄層。
直接油鏡觀察:菌體深色,背景黑色,莢膜為透明暈圈。
2、改良Anthony莢膜染色法(干法)
步驟:
制涂片:菌懸液涂于載玻片,自然風干(不可加熱固定)。
染菌體:滴加1%結晶紫染5–7分鐘。
沖洗:用20%硫酸銅溶液輕輕沖洗染液(不可用水沖,避免莢膜溶解)。
吸干、油鏡觀察:菌體紫色,背景淡藍色,莢膜為無色透明圈。
3、苯胺黑負染色法
步驟:
載玻片一端加1滴5%苯胺黑水溶液。
取少量菌苔與染料混勻,推成薄涂片。
自然風干后油鏡觀察:背景灰黑,菌體灰白,莢膜透明。
三、關鍵注意事項
避免加熱固定:高溫會使莢膜收縮或破壞。
不可水洗:水會溶解莢膜多糖,導致結構消失。
菌量控制:菌苔過厚會導致背景雜亂,難以觀察。
染色時間:負染色需快速操作,避免干燥過程中莢膜變形。
四、應用場景
工業(yè)菌株篩選:產莢膜菌株可用于生產多糖(如黃原膠)。
生物膜研究:觀察細菌在表面的粘附結構。
五、結果示例
組分 顏色表現(xiàn)
細菌細胞 紫色/藍色(取決于染色劑)
莢膜 無色透明圈(包圍菌體)
背景 黑色/深灰色(負染色劑)
常見錯誤:誤將未染色的細胞碎片或氣泡當作莢膜。需結合菌體形態(tài)綜合判斷。
掌握莢膜染色技術對理解細菌的致病機制及環(huán)境適應性至關重要。
北京百歐博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
微生物菌種查詢網(wǎng)提供微生物菌種保藏、測序、購買等服務,是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的服務平臺,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種、菌種,ATCC菌種、細胞、培養(yǎng)基為一體的大型微生物查詢類網(wǎng)站,自設設備及技術的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歡迎廣大客戶來詢!
下載附件
上一篇:恭喜明星產品發(fā)表關于文章獲得了獎勵!
下一篇:純菌株生長率的常用測定方法及核心步驟與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