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首次揭示出正在死亡的細胞如何確保新細胞來接替自己的過程,該研究為癌癥治療開辟了一條獨創(chuàng)性的新思路。
研究團隊在研究一種“投機取巧”的微生物殺死癌細胞的方式時取得了這兩項發(fā)現(xiàn)。多年來,Shafikhani的實驗室一直在研究綠膿桿菌(Pseudomonasaeruginosa),這種細菌很致命,但是只對受傷和患病的人有效。這種病原細菌能夠分泌多種會導致感染毒素。其中一種名為ExoT的毒素能夠抑制細胞分裂,會嚴重影響傷口愈合,但是它也能夠殺死癌細胞。
綠膿桿菌
當時研究人員們正在試圖弄清楚ExoT殺死癌細胞的機制,但是他們卻意外地解決了一個困擾科學家們多年的謎題。20年來,醫(yī)學研究人員一直不清楚這樣一種機制,細胞在正常的程序性死亡過程中,會通知附近的細胞將自己替換掉,對自己的死亡進行補償,以確保生物活性。在弄清楚綠膿桿菌的致命作用的同時,Shafikhani的團隊還發(fā)現(xiàn)了在“補充增殖信號(CPS)”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
研究人員首次在CPS的過程中錄制了視頻,觀察到正在死亡的細胞釋放出含有Crkl蛋白質(zhì)的微泡,這些微泡會擴散到相鄰的細胞,在接觸時會生成新細胞來接替正在死亡的細胞。
細胞凋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論文中寫道:“在人體正常的組織循環(huán)過程中,大約每秒鐘有一百萬的細胞死亡,而這是由程序性細胞死亡(PCD)過程調(diào)節(jié)的。”程序性細胞死亡并不是細胞死亡的唯一方式,也并不是所有死于PCD的細胞都具有“補充增殖信號(CPS)”能力。
除此之外,Shafikhani和他的同事還發(fā)現(xiàn),如果在CPS過程中敲除Crkl蛋白質(zhì),無論是通過基因工程方式還是利用ExoT毒素,都能夠阻止細胞補充增殖。綠膿桿菌就是利用這種使受損組織無法愈合,但是綠膿桿菌的這種能力也能夠被用于疾病治療。
研究人員一直對程序性細胞死亡非常感興趣,因為目前的大部分癌癥藥物都是利用程序性細胞死亡來殺死癌細胞。
然而,在利用程序性細胞死亡的癌癥治療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CPS。所以,在癌癥細胞死亡之前,它們會通知附近的癌細胞替代自己,所以藥物就會失去作用,而腫瘤會一直存在。但是如果瀕死的癌細胞附近的癌細胞之間的通信被切斷,那么死亡的癌細胞就不會被替換,而腫瘤也可能會消失。
Shafikhani說:“如果能夠在程序性細胞死亡的過程中將CPS分離,我們就能夠開發(fā)出新的藥物,并改善目前已有的藥物的作用?!?
對于癌癥治療來說,我們需要打斷CPS通信和過程來防止新的癌細胞生成,但是在其他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增強CPS過程來加速傷口的愈合。這些發(fā)現(xiàn)的長期益處也在論文中有所闡述,比如利用這些細胞微泡促進細胞增殖,用來治療糖尿病患者的傷口,這些傷口不容易愈合,因為組織細胞功能異常,而且再生能力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