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脂稀釋法的核心原理與操作流程及適用范圍與標準化要點!
小楊 / 2025-11-13 09:54:35
百歐博偉生物:瓊脂稀釋法是微生物藥物敏感性檢測的經(jīng)典方法,尤其適用于需氧菌、厭氧菌及真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測定,具有結果準確、重復性好、可批量檢測的特點,被 CLSI(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EUCAST(歐洲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委員會)等權威機構列為標準化方法之一。以下從核心原理、操作細節(jié)、質量控制、應用場景及優(yōu)化策略展開,為實驗室規(guī)范化操作提供系統(tǒng)指導。
一、核心原理
將不同濃度的抗菌藥物與融化的瓊脂培養(yǎng)基均勻混合,制成含梯度藥物濃度的瓊脂平板;隨后將標準化的微生物菌液接種至平板表面,經(jīng)適宜溫度培養(yǎng)后,觀察細菌/真菌的生長情況。抑制微生物可見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即為該菌株的 MIC 值,可直接用于判斷菌株對藥物的敏感(S)、中介(I)或耐藥(R)狀態(tài)。
關鍵邏輯:
藥物與瓊脂的均勻結合保證了藥物濃度的穩(wěn)定性,避免液體稀釋法中藥物擴散導致的濃度不均;
接種菌量的標準化是結果可靠的核心(需控制在特定范圍,如細菌 10? CFU/點,真菌 10³~10? CFU/點),確保生長抑制僅由藥物濃度決定。
二、適用范圍與局限性
1、適用對象
細菌:需氧菌(如腸桿菌科、葡萄球菌屬、鏈球菌屬)、厭氧菌;
真菌:念珠菌屬、曲霉屬等常見致病性真菌;
藥物類型:抗生素、抗真菌藥、抗菌肽等。
2、局限性
操作較繁瑣,耗時較長(細菌 16~20h,真菌 24~48h),不適用于緊急藥敏需求;
對苛養(yǎng)菌(如
嗜血桿菌屬、
淋病奈瑟菌)需特殊培養(yǎng)基,且藥物穩(wěn)定性需額外驗證;
難以檢測微量耐藥機制,需結合其他方法輔助確認。
三、標準化操作流程(以細菌藥敏為例)
1、實驗準備
(1)試劑與材料
抗菌藥物:標準品(純度≥98%),按 CLSI/EUCAST 標準確定稀釋濃度范圍(如青霉素對葡萄球菌的濃度梯度:0.125~128 μg/mL);
培養(yǎng)基:MH 瓊脂( Mueller-Hinton agar,需氧菌專用)、布氏瓊脂(厭氧菌專用),pH 需校準至 7.2~7.4(真菌培養(yǎng) pH 7.0~7.2);
菌液制備工具:比濁管(0.5 麥氏單位)、無菌生理鹽水/肉湯、微量移液器(精度≥0.1 μL);
接種工具:多點接種儀(推薦,可同時接種 8~12 個菌株)或無菌接種環(huán)(直徑 3mm)。
(2)儀器設備
恒溫培養(yǎng)箱(35±2℃,厭氧菌需厭氧培養(yǎng)箱);
高壓蒸汽滅菌鍋(培養(yǎng)基滅菌)、干熱滅菌箱(玻璃器皿滅菌);
超凈工作臺(無菌操作);
比濁儀(替代麥氏比濁管,提高菌液濃度準確性)。
2、操作步驟(核心環(huán)節(jié) + 關鍵控制點)
步驟 1:抗菌藥物梯度稀釋(核心:濃度準確 + 無污染)
儲備液制備:用適宜溶劑溶解藥物標準品,配制成高濃度儲備液,分裝后 - 20℃避光保存(有效期 3~6 個月,具體按藥物穩(wěn)定性確定);
工作液稀釋:取儲備液用 MH 肉湯進行倍比稀釋,制備所需濃度梯度,每個濃度設 1 管,每管體積 1 mL;
注意事項:
溶劑體積占比≤1%(避免溶劑對微生物生長的抑制);
不穩(wěn)定藥物需現(xiàn)配現(xiàn)用,或在冰浴條件下操作。
步驟 2:含藥瓊脂平板制備(核心:藥物與瓊脂均勻混合)
培養(yǎng)基融化:將 MH 瓊脂加熱融化,冷卻至 45~50℃(手感不燙手,避免高溫破壞藥物活性);
藥物添加與混合:取 1 mL 藥物工作液加入 9 mL 融化的 MH 瓊脂中,快速顛倒混勻(避免氣泡產(chǎn)生),立即倒入無菌培養(yǎng)皿(直徑 90mm),每皿約 20 mL,水平放置待凝固(室溫 1~2h 或 4℃冷藏 30min);
空白對照:設置不含藥物的 MH 瓊脂平板(僅加 1 mL 無菌肉湯),用于驗證菌液活性;
注意事項:
每批平板需標記藥物名稱、濃度、制備日期;
凝固后的平板 4℃密封保存,有效期≤7 天(含不穩(wěn)定藥物的平板需現(xiàn)配現(xiàn)用)。
步驟 3:菌液標準化制備(核心:控制接種菌量)
挑取純菌落:從新鮮培養(yǎng)的平板上挑取 3~5 個形態(tài)一致的純菌落,接種至 5 mL MH 肉湯中,35℃振蕩培養(yǎng) 4~6h(對數(shù)生長期);
濃度校準:取培養(yǎng)后的菌液,用無菌生理鹽水稀釋至 0.5 麥氏單位(相當于 1.5×10? CFU/mL),或用比濁儀直接測定(誤差≤10%);
進一步稀釋:將 0.5 麥氏單位菌液用 MH 肉湯稀釋 100 倍,得到 1.5×10? CFU/mL 的菌液(最終接種濃度需為 10? CFU / 點);
注意事項:
菌液制備后需在 15min 內接種,避免細菌死亡;
若為厭氧菌,需在厭氧環(huán)境下制備菌液,避免氧氣暴露。
步驟 4:接種與培養(yǎng)(核心:均勻接種 + 適宜培養(yǎng)條件)
接種方式:
多點接種儀:將標準化菌液加入接種儀樣品池,每塊平板可接種 8~12 個菌株,每個菌株接種 1~2 μL(相當于 10? CFU / 點),接種點直徑≤5mm;
接種環(huán):用無菌接種環(huán)(直徑 3mm)蘸取菌液,在平板表面點種,每點接種量約 1 μL,避免劃破瓊脂表面;
培養(yǎng)條件:
需氧菌:35±2℃,有氧培養(yǎng) 16~20h;
厭氧菌:35±2℃,厭氧環(huán)境(85% N?、10% H?、5% CO?)培養(yǎng) 48h;
真菌:35℃,有氧培養(yǎng) 24~48h(念珠菌)或 72h(曲霉);
注意事項:
接種后平板需倒置培養(yǎng),避免冷凝水滴落影響菌落生長;
培養(yǎng)期間避免頻繁開關培養(yǎng)箱,保持溫度穩(wěn)定。
步驟 5:結果判讀(核心:準確識別 MIC 值)
觀察生長情況:培養(yǎng)結束后,首先檢查空白對照平板(需有明顯菌落生長,否則實驗無效);
MIC 判讀標準:
細菌:以“完全抑制菌落生長(僅允許單個菌落或輕微菌膜,且面積≤接種點的 10%)”的最低藥物濃度為 MIC;
真菌:念珠菌以“菌落直徑≤1mm”的最低濃度為 MIC,曲霉以“無可見菌絲生長”的最低濃度為 MIC;
結果記錄:按 CLSI/EUCAST 標準將 MIC 值轉化為敏感(S)、中介(I)、耐藥(R);
注意事項:
若出現(xiàn)“跳孔生長”(低濃度抑制、高濃度生長),需重新實驗;
對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需排除污染,確保菌落純度。
四、質量控制(QC)要點(確保結果可靠的核心)
1、標準菌株驗證
每批實驗需同時接種 CLSI 推薦的標準質控菌株,驗證藥物濃度和培養(yǎng)條件的準確性:
要求:質控菌株的 MIC 值需在 CLSI 規(guī)定的參考范圍內,否則實驗結果無效。
2、培養(yǎng)基質量控制
外觀:融化后澄清透明,無沉淀、顆粒;
pH:7.2~7.4(需氧菌)、7.0~7.2(真菌),誤差≤0.2;
無菌性:每批培養(yǎng)基隨機取 3~5 皿,35℃培養(yǎng) 24h,無雜菌生長;
生長支持性:接種標準菌株后,菌落形態(tài)正常、生長良好(菌落直徑≥1mm)。
3、藥物質量控制
純度:使用≥98% 的藥物標準品,避免雜質影響 MIC 值;
穩(wěn)定性:定期驗證儲備液和工作液的穩(wěn)定性(如每月檢測 1 次儲備液的 MIC 值,與初始值對比,偏差≤2 倍稀釋度);
濃度準確性:稀釋過程中使用校準過的移液器,避免體積誤差(允許誤差≤5%)。
4、操作過程質控
無菌操作:全程在超凈工作臺進行,避免雜菌污染(尤其是厭氧菌和真菌,污染后易誤判);
接種菌量驗證:定期用傾注平板法計數(shù)接種后的菌液濃度,確保實際接種量在 10?±30% CFU / 點;
判讀人員培訓:多人復核判讀結果,避免主觀誤差(如對“輕微生長”的判斷標準統(tǒng)一)。
五、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
問題類型 可能原因 解決方案
質控菌株 MIC 值超標 藥物失效、培養(yǎng)基 pH 異常、接種菌量不當 更換藥物標準品,校準培養(yǎng)基 pH,重新標準化菌液濃度
平板上無菌落生長(空白對照也無) 菌液濃度過低、菌液死亡、培養(yǎng)基抑制生長 重新制備對數(shù)期菌液,驗證培養(yǎng)基生長支持性,縮短菌液放置時間
跳孔生長(低濃度抑制、高濃度生長) 藥物濃度不均、菌液污染、耐藥突變 重新制備含藥平板,確保藥物與瓊脂充分混勻;驗證菌液純度,必要時重新分離純菌落
所有濃度均無抑制(MIC>最高濃度) 菌株耐藥、藥物濃度范圍設置過低 擴大藥物濃度范圍,結合其他方法檢測耐藥基因
所有濃度均完全抑制(MIC<最低濃度) 藥物濃度過高、接種菌量不足 調整藥物濃度梯度(降低最低濃度),重新校準菌液濃度
六、應用場景與拓展
1、臨床應用
指導臨床合理用藥:通過測定致病菌的 MIC 值,為重癥感染選擇有效抗菌藥物,避免盲目用藥導致的耐藥性和治療失?。?/div>
耐藥性監(jiān)測:定期對臨床分離菌株進行藥敏試驗,分析地區(qū)性耐藥趨勢,為抗菌藥物使用政策制定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2、科研應用
新藥研發(fā):測定候選藥物對目標菌株的 MIC 值,評估抗菌活性,篩選有效藥物分子;
耐藥機制研究:通過比較耐藥株與敏感株的 MIC 差異,驗證耐藥基因的功能;
抗菌藥物聯(lián)合藥敏:采用棋盤法瓊脂稀釋法,測定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的 MIC 值,評估協(xié)同(FIC 指數(shù)≤0.5)、相加(0.5<FIC≤1)、無關(1<FIC≤2)或拮抗(FIC>2)作用。
3、工業(yè)應用
食品微生物檢測:測定食品中致病菌(如
沙門氏菌、
李斯特菌)對防腐劑、抗菌劑的敏感性,優(yōu)化食品保鮮配方;
畜牧獸醫(yī)領域:檢測畜禽致病菌對抗菌藥物的 MIC 值,指導養(yǎng)殖業(yè)合理用藥,減少耐藥菌向人類傳播。
七、方法優(yōu)化與標準化建議
自動化與高通量改進:使用自動化瓊脂稀釋平板制備儀和菌落成像分析系統(tǒng),減少人工操作誤差,提高檢測效率(可同時處理 96 孔平板,批量檢測菌株);
培養(yǎng)基優(yōu)化:對苛養(yǎng)菌(如
流感嗜血桿菌),在 MH 瓊脂中添加 X/V 因子(10 μg/mL)或脫纖維羊血(5%~10%),增強生長支持性;
藥物穩(wěn)定性改進:對熱不穩(wěn)定藥物,采用過濾除菌(0.22 μm 濾膜)替代高壓滅菌,避免藥物降解;
八、總結
瓊脂稀釋法是微生物藥敏試驗的“金標準”,其核心優(yōu)勢在于結果準確、重復性強,適用于臨床診斷、科研和工業(yè)領域的 MIC 測定。實驗室操作中需嚴格控制藥物濃度、接種菌量、培養(yǎng)基質量和培養(yǎng)條件,通過標準化質控流程確保結果可靠。隨著自動化技術的發(fā)展,瓊脂稀釋法正逐漸向高通量、智能化方向升級,但其“梯度藥物 + 固體培養(yǎng)基”的核心原理仍為藥敏檢測的基礎,是耐藥性監(jiān)測和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關鍵技術支撐。
北京百歐博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擁有對菌種、細胞、培養(yǎng)基、配套試劑等產(chǎn)品需求者的極優(yōu)質服務,對購買項目的前期資料提供,中期合同保證,后期貨物跟蹤到最終售后的確保項目準確到位,都有相關人士進行維護,確保您在
微生物菌種查詢網(wǎng)中獲得最優(yōu)質服務!也正因為此,北京百歐博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國內外多家研制單位、生物制藥、第三方檢測機構和科研院所院校、化工企業(yè)有著良好、長期和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
下載附件
上一篇:檢驗工作中無菌操作的核心原則與標準流程及質量控制!
下一篇:人體隱形軍隊:揭秘免疫細胞如何守護你的健康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