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自噬:基礎突破為人類健康帶來新契機
中國微生物菌種查詢網 / 2016-12-23 08:49:11
近年來,細胞自噬——這一生命科學領域愈發(fā)熱門的研究概念越來越受到科學界和普通大眾的關注。今年10月,瑞典卡羅琳學院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課題上的開拓性研究。
在我國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俞立教授長期從事細胞自噬機制研究,并在自噬性溶酶體再生、自噬體形成及新細胞遷移體等課題中取得突出成果。
俞立1972年生,2008年9月回國工作,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1994年獲四川大學學士學位,1997年獲云南大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北京大學博士學位。2000年至2002年為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國家癌癥研究所VisitingFellow,2002年10月至到清華工作之前任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過敏和傳染性疾病研究所ResearchFellow。
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從事TGF-β信號傳導通路的研究,闡述了TGF-β激活MAPK激酶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并發(fā)現(xiàn)MAPK激酶通路是TGF-β引起的細胞程序性死亡的重要途徑。在美國國家過敏及傳染性疾病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為自吞噬,在細胞與分子水平上證明了在一定條件下自吞噬也能成為一種細胞程序性死亡機制,并進一步揭示了自吞噬引起細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在“Science”及“PNAS”上發(fā)表,引起廣泛的興趣;另一研究方向是病毒蛋白與宿主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病毒蛋白導致細胞死亡的分子機制,發(fā)現(xiàn)了SARS病毒的3a蛋白是其主要毒性蛋白,并發(fā)現(xiàn)3a蛋白的毒性來源于其對宿主細胞高爾基體的破壞,并深入闡述了3a蛋白破壞宿主高爾基體的分子機制。
研究領域為細胞生物學,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自吞噬。包括:自吞噬在細胞及分子水平上的調控機制;自吞噬在細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自吞噬在細胞器的產生,維持中的作用機制。
上一篇:炎癥可加強抗原提呈細胞吞噬紅細胞
下一篇:I型干擾素是艾滋病毒致病的幫兇